广西昭平县委书记邹红英:强基塑美善治 奏响昭平乡村振兴新乐章
一、强产业之基,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昭平县依托生态优势,谋划“四大百亿元产业”,厚植发展沃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乡村发展动能在产业链延伸中持续迸发。
全链条拓展茶产业,一叶富万民。昭平县立足全国重点产茶县资源禀赋,将茶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号产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昭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政策,实施“茶园到茶杯”全链条、精准化扶持举措。坚持科技赋能、集群发展,通过与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合作,建成广西首个茶科技小院和6.45万平方米的现代茶产业园,协同梧州市苍梧县等县区成功申报广西六堡茶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有力推动茶产业规模与品质实现“双提升”。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7.67万亩,稳居广西首位;2024年全县干茶产量2.32万吨、茶产业链综合总产值68亿元,昭平县连续8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昭平茶连续8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产品畅销全国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积极拓展茶产业新领域,进军新茶饮市场,引进抹茶等先进生产线,成功研发茶叶浓缩液、新茶饮原料茶、即饮冷泡茶等新产品,着力延伸“喝茶—吃茶—用茶”的多元化产业链条。全县现有茶叶企业150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0家、规上茶企6家,成功将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茶产业全链条从业人员超13万人,人均茶叶单项收入超5400元,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正在昭平成为生动实践。
全景式激活文旅产业,一脉兴全域。昭平县以黄姚古镇为核心引擎发展全域旅游,通过深化资源整合、推动产业融合、强化品牌引领、升级智慧服务,构建起“古镇引领、全域联动”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围绕“打造黄姚古镇总部经济和营商新模式品牌”目标,秉承保护与开发并重、成果共享的原则,通过打造特色民宿集群、活动引流,将黄姚古镇从静态古迹转化为动态文旅综合体,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实施“串珠成链”工程,以茶海度假、山水养生、古镇寻梦、民宿体验、田园观光、温泉休闲等为主题,推进“醉”美百里茶廊等一批具有区域带动力的牵引性文旅项目,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
立体式发展林下经济,绿林生“金银”。昭平县作为广西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试点县、药食同源康养集成改革试点县,充分发挥81.73%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探索出“上层林木+下层药材”的立体发展模式,打造全国首个药食同源康养产业示范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桉树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2431.16万立方米,2024年林业总产值96.16亿元。创新实践生态价值转化路径,2025黄姚古镇马拉松成为广西首个碳中和体育赛事,生动彰显绿色发展成效。
规模化布局新能源,绿电赋新能。昭平县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构建绿色能源发展新格局,引进13个大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新能源项目,总开发容量达140多万千瓦,总投资134.46亿元。积极探索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路径,完成并网项目3526个,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21万千瓦,成为乡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昭平县还积极谋划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布局,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进一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成功引进贺州市迄今最大单体外资风电项目,让新能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
二、塑宜居之美,绘就乡村建设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村庄格局风貌是历史上顺应地理、气候、人文条件延续而成的,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昭平县坚决贯彻这一理念,立足“山清水秀生态美,镇古茶香人长寿”的独特禀赋,统筹推进生态屏障筑牢、设施短板补齐、乡愁韵味重塑三大行动,全力绘就乡村建设新画卷。如今,一幅生态宜居、设施完善、风貌和谐的振兴图景正在昭平大地生动铺展。
护生态本底,筑绿色屏障。昭平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把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核心优势与宝贵财富。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强化污水与垃圾综合治理,构建覆盖152个行政村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桂江水质2025年一季度排名全国第十一,获评“中国绿水青山生态宜居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
补设施短板,强城乡筋骨。以补齐设施短板、强化城镇功能为核心,系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4.79亿元,统筹推进交通、水利、通信、教育等关键领域建设,新建及改造二级公路54.3公里,实施人饮工程项目234个,实现152个行政村宽带网络全覆盖,义务教育与学前设施持续优化,获评“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示范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县城”。同步建成2个新型城镇化重点乡镇及48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塑和美风貌,显乡愁韵味。昭平县深植“记得住乡愁”建设理念,突出地方特色与乡土韵味,统筹推进县域城镇与村庄规划建设,全面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快转变村庄开发利用方式,提升村庄品质和利用效率,先后完成128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探索群众自筹、自主建设、自我管理和财政奖补“三自一补”模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全县建成78个示范村,建成昭平秀美茶乡、黄姚千年古韵2条风貌改造示范带,乡村风貌品质实现整体跃升。
三、固治理之本,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昭平县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主线,系统谋划、全域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有效构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文化赋能”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新水平。昭平县以贯彻落实基层党建“五基三化”为抓手,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压实县乡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建立县领导“联镇包村”制度和月例会工作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带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目前,全县共有星级村级党组织67个。
健全治理体系,绘就治理新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根基。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全面推行村(社区)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持续规范“三务公开”“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推行“板凳议事会”群众工作法,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等乡村治理方式,依托阿宝调解室、县综治中心等工作平台,畅通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探索乡村治理数字化新航道,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数字化基础建设短板,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农村治理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治理精准化、高效化。
深耕文化传承,焕发文化新活力。昭平县系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梳理各类文物点,编制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对非遗项目实行针对性保护。目前已完成全县12个乡镇文化资源普查,系统梳理重要史迹、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等141处,对瑶族盘王节、黄姚鱼龙灯等157项非遗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策”保护,设立2个非遗传承基地,培养91名非遗传承人。深挖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特点,创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的帮助下打造了岭南文化和茶文化两条特色文化主线,不断繁荣乡村文化事业与产业,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为乡村治理注入持久精神动能。
下一步,昭平县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